跳到主要內容

標題

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,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。 (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16日電)永湖集團專注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品,5年前打造智慧化工廠,導入AI(人工智慧)瑕疵辨識技術,讓良率保持99%以上,希望持續強化碳足跡追蹤分析,朝綠色智慧製造發展。 永湖集團有台中市豐原區廠區及中國廣東東莞生產據點,主要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品,包括高階自行車、汽車零配件、運動器材、棒球棒、醫療器械與辦公傢俱等。 集團執行長廖元宏告訴中央社記者,永湖有50年技術經驗,一開始製造木製網球拍,1984年從日本引進碳纖維技術後,進入複合材料製造領域,他2007年接掌公司後,跨入自行車產業。 他說,永湖著重開發高階碳纖維自行車,是少數從材料、製造、整車、組裝及運輸整合的公司,並跨足汽車零配件產業。 打造智慧化工廠 提升營運效能 永湖2020年在豐原打造高階碳纖維智慧化新廠,引進國產智慧化含浸機,並與國產廠商溝通討論如何智慧製程監控。走進廠房內,井然有序的各產線自動化營運,人員來回穿梭緊盯螢幕監視生產狀況,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專注討論製程研發,整個工廠彌漫科技感。 廖元宏說,早期製造工藝依賴經驗豐富老師傅,雖有豐富經驗與手藝,主要靠肉眼檢測和手感判斷以維持產品品質,難免存在不穩定性與主觀問題,無法保證大量生產時的品質。 AI運用部分,廖元宏說,一開始先收集製造數據,透過影像自動判讀生產品質,降低產出不良率,搭配自主研發智慧製造管理系統,讓整條產線製程資訊完全透明化、數據化且可追溯,提供品質管理和持續優化強大支持。 自行培養AI人才 成為智慧製造決策者 永湖碳纖維預浸布產線結合AI瑕疵辨識技術,替代傳統人工檢測,藉高速影像分析,即時偵測材料表面或含浸過程中瑕疵,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和效率。 廖元宏表示,起初嘗試運用AI技術時,技術開發人員花很多心思,除要判讀瑕疵,結合機器手臂標示瑕疵處,再導入傳統設備中,屬跨領域整合運用,是不容易的挑戰。 他說,要覓得相關製造結合AI領域人才相當困難,最後決定內部培訓,透過顧問指導AI技術,再導入製程中,每月固定開課,讓全體人員學習,使員工不是單純勞動者,變成智慧製造系統上決策者和管理者。 廖元宏表示,透過這些轉型培訓,使員工感受工作不再只是重複性體力勞動,工作上更有挑戰性及價值,職涯發展空間更大,也提升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與認同感,大幅減少企業轉型阻力。 三方輔導走向智慧製造 幫助產業升級轉型 永湖打造智慧製造,透過政府政策補助、公協會產業交流、法人單位技術輔導,三者相輔相成邁向智慧製造。 廖元宏說,政府補助減輕設備投入的資金壓力,確保系統能高效運作及未來擴展可能。此外,透過尖端材料科技協會,與其他產業分享成功,希望一起響應升級轉型,讓產業進步。 他說,法人單位技術輔導也非常重要,像AI模型優化、感測器精度校正與製程數據標準化,最終讓永湖智慧製造系統符合國內要求,更能對應國際客戶品質管理平台,順利融入全球供應鏈。 AI助一臂之力 生產良率保持99%以上 廖元宏表示,設備轉型成果非常明顯,從數字看,導入國產智慧設備使產能利用率提升約40%,且生產良率可穩定保持在99%以上,至於AI瑕疵辨識技術讓檢出率提升到100%,降低人工成本。 提到未來展望,廖元宏說,將持續強化碳足跡追蹤和預測分析能力,打造更細緻環境管理指標。不只做材料,更期待成為智慧製造和永續解決方案領導者,帶動整個產業往綠色、智慧方向邁進。 AI、自動化與淨零碳排 台灣製造業站上世界前端 廖元宏建議政府,可從協助不同產業做「減碳路徑規劃」著手,與產業專家制訂量身訂製技術路線圖,為各產業規劃合乎實際減碳目標與步驟,接著推動「碳足跡的標準化」,讓台灣產業接軌國際。 此外,廖元宏表示,「潔淨能源的布局」應加快節奏,跟上國內產業實際電量需求,避免企業生產成本壓力驟升。 廖元宏說,AI、自動化與淨零碳排非3條獨立的路,而是完整系統,唯有3者合力,台灣製造業才能真正站上世界前端。(編輯:李明宗)1140916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銀杏颱風來襲!秋季氣候變遷中台灣天氣的蹦蹦跳]

近期天氣變化及颱風影響 🌧️ 近期,隨著東北季風的增強,台灣氣溫顯著下降,今日清晨,新北石碇的最低溫度甚至達到了 16.2度 ,這是入秋以來的首次突破20度。根據中央氣象署的預測,尤其是週四晚間至週六清晨,颱風 銀杏 將會是最接近台灣的時刻,不過其影響的範圍和強度如何,還得依賴各項氣象資料的完整分析。 天氣專家林得恩指出,今年的秋天颱風確實較為頻繁,至今已經有 12個秋季颱風 生成,並有預測表示,11月可能還會有 1到2個颱風 出現。氣象專家預測,在颱風銀杏的外圍雲系影響下,宜蘭、花蓮及基隆的降雨機率將大幅上升,局部地區甚至可能出現 豪雨 現象。 目前銀杏颱風已增強為 中度颱風 ,正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向西北西行進,未來將穿越巴士海峽進入南海,這一行徑讓台灣的直接影響力有所降低。儘管如此,氣象專家仍提醒,大台北及東北部地區仍然值得關注,特別是預預報中提到的從桃園至雲林沿海的 強陣風現象 ,风速可達 9至11級 ,特別是在恆春半島及苗栗至彰化的沿海一帶。 除了颱風的威脅,不可忽視的是,由於東北季風的影響,北部、東北部以及東部的雲量逐漸增加,未來幾天,局部地區有可能出現降雨,並伴隨著午後的短暫陣雨。☔而一旦銀杏颱風的路徑有所北偏,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的機率則會大幅提高。專家指出,這種「共伴效應」將會導致北部及東北部出現明顯而集中的降雨,甚至可以回想起2021年的圓規與2022年的尼莎颱風為例。 最後,氣象署表示,隨著銀杏颱風的影響逐漸明朗,接下來幾天的天氣會變得相對涼爽,北部和東北部的白天高溫將不容易突破 24度 。而在中南部地區,氣溫稍微偏高,白天可達到 28度 ,但日夜溫差仍然明顯。大家務必隨時關注氣象變化,適時調整衣物,以應對這瞬息萬變的秋季氣候。🍂

台中小五男童悲劇:騎腳踏車遭撞翻再輾過,不幸身亡

悲劇的交通事故,台中市北屯區引發的思考 🚦 在台中市北屯區的敦化路二段口,一場意外的悲劇發生了。4日下午,剛滿12歲的黃姓男童騎著他的腳踏車,準備外出尋找同學以便一起做功課。這原本應是無憂無慮的午后,卻在瞬間變成了無法弥补的家庭悲劇。 據警方調查,黃男童在接近斑馬線時,先與一輛由湯姓騎士駕駛的電動機車相撞,隨後被另一輛由傅姓駕駛的休旅車輾過。目擊者和行車紀錄器的畫面都證實了事故的經過。黃父在事故發生後急忙外出尋找兒子,卻不幸撞上了這個令人心碎的現實——他的孩子已經在醫院宣告不治。讓人感到心痛的是,黃父發現,現場並沒有明顯的煞車痕跡,質疑肇事者當時的車速過快。 黃父 哽咽地回憶他的兒子,這個貼心的孩子時常騎腳踏車去幫他買飯,無論何時都非常注意交通安全,遵守號誌。然而,這一次卻是致命的一瞬。對於父親而言,失去這位乖巧且溫暖的小孩,無疑是難以承受的悲痛。 根據警方提供的信息,男童在斑馬線前曾經短暫停下,但隨後又再次起步,恰好這時湯姓騎士接近,無法煞車就將男童撞飛,接著傅姓駕駛者也因為來不及反應而輾過男童。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,使得男童受了重傷,雖然送醫搶救,但最終無法逃過死亡的命運。肇事的兩名男子均已被依 過失致死罪 函送,案件仍在調查中。 此外,台中的校方也對事件非常關注,校方在翌日的例行性早會中,已告知全校學生此次不幸事件,並提供輔導以防止情緒上的影響。不少同學對此感到震驚和悲傷,尤其是目擊到事故過程的孩子,校方正在積極聯絡並提供心理輔導,以協助他們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。 這起事件無疑讓人反思 交通安全 ,特別是對於兒童而言,如何保護這些無畏無懼的少年。在無數事故背後,往往是無法重來的生命,希望所有駕駛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,減速慢行,珍惜每一次通行的機會,為了小孩子們的安全,為了他們的家庭。這場悲劇不應再發生,任何孩子都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與尊重。🙏

悲劇!台中小五男童騎車遭遇二度撞擊不幸身亡

悲劇發生的午後 🌧️ 在這一天的午後, 黃姓男童 像往常一樣,騎著心愛的腳踏車前往對面的公園,滿懷期待地準備與同學一起複習功課。然而,這個單純的外出卻成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次,悲劇發生在敦化路與仁平路的交會處。根據警方調查,男童在過馬路時,首先被一輛電動機車撞上,隨後又遭一輛休旅車輾過,造成他致命的傷害。 黃父悲痛欲絕地回憶著當天的情景,下午3點42分,他還與兒子通話,詢問他何時回家。卻在夠久的等待後,發現兒子不再回應,心中的不安驅使他立刻前往尋找,結果卻撲面而來的是噩耗。他趕到現場時,看到兒子的腳踏車被撞得變形,心如刀割,無法想像一向小心騎車的孩子,為何會在這樣的情境中遭遇厄運。 根據警方的回應,事發的路口在當時為閃黃燈,兩名肇事駕駛在面對信號時,總共對應到的說明是,男童的騎行方向為閃紅燈。而肇事的湯姓騎士指出,男童是從人行道竄出,這才導致碰撞。而傅姓駕駛則表示,他看到男童飛起,來不及煞車,就這麼撞了上去。 事件的背後,有著一名珍貴的小生命與一個孤獨的父親。黃父提到,雖然與妻子已經離異,但前妻對孩子的呵護始終未變,她特地為孩子準備的晚餐,永遠也無法再享用。他們的兒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,經常騎著腳踏車去買便當,為父親送上愛與溫暖,然而這一切如今已黯然無存。 隨著事故的調查進展, 黃父 呼籲社會重視道路交通安全,尤其是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的安全。他希望透過這起事故,讓大家更加注意交通規則,避免更多不幸再次發生。正如他所說,若肇事者在斑馬線前減速,或許就能避免這場悲劇。 不僅如此,校方對於事件的發生也表示關心,已開始進行學生情緒輔導,尤其是目擊到車禍的小朋友們,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悲痛,必須提供合適的心理支持。教育工作者的畫面中,除了教導孩子們學習外,還需教會他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悲傷,這是更深層的責任。 此起事件讓人猛然驚醒,交通安全絕不僅僅是個別人的故事,而是每一位行車與騎乘者共同的責任。隨著交通事故頻繁發生,社會呼籲更有效的交通管理與教育,以保護更多如 黃男童 般的無辜生命。